开考市区
首页珠海市自考系统怎么报名

网站专题频道珠海市自考系统怎么报名栏目,提供与珠海市自考系统怎么报名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虚词“其”在大学语文中的用法,你都了解吗?

08-09

标签:

“其”在大学语文中主要有3种用法:语气词、连词、代词。

(一)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

1、表反问语气。可译作“岂”、“难道”、“哪里”等。

例如:

(1)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答李翊书》)

(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2、强调语气,可译为“究竟”。例如:

(1)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张中丞传后叙》)

3、表叮嘱、劝勉、期望、命令等语气,通常用于祈使句中,可译为“一定”、“千万”等。

例如: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无忘:可译作“千万不要忘记”。)

4、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也许”、“可能”等。

例如:

(1)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答李翊书》)

(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冯谖客孟尝君》)

(3)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

(二)连词

连结并列的句式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或“……还是……”等。

例如: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

(三)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等。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结构助词“之”的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魏晋以后,“其”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

例如:

(1)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马伶传》其:指代马伶,可译为“他”,充当句中主语。)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秋水》其:指代河伯,可译为“他的”。)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指代前事,可译为“此”、“这”。)

(4)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前一“其”指河内,可译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东,可译为“河东的”。)

(5)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张中丞传后叙》其: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特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例如:

(1)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答李翊书》其:指李生,这里可译为“你”。)

(2)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报刘一丈书》其: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我”。)

虚词“者”在大学语文中的种种意义,你明白多

08-09

标签:

“者”也是大学语文中出现的非常频繁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也是考生们需要掌握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

(1)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

例如:

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②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

③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2、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

例如:

①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

(1)与数量词组合:表示数量的种类。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

例如: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

④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

(2)与时间词组合: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例如: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②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

(3)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

例如:

①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

(4)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③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④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将军列传》)

⑤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

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

(5)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的原因”等。

例如:

①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②若是者何也?(《谏逐客书》)

③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虚词“所”在大学运用中的几种用法,你知道几

08-09

标签:

“死的其所”、“知其所以然”……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但是你知道“所”在里面的含义吗?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总是会多次遇到“所”字,但是弄懂的寥寥无几。为了更好的过关成考,每一位考生都要掌握“所”的这两种用法。

(一)代词:“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

与“者”不同的是:(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

例如:

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归处。

②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希冀:企盼的内容。

③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庄子。秋水》)――所连:指禅让的君位;所争:争夺的政权;所忧、所劳:指为此而忧虑、操劳的国事。

④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⑤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所能上报:指能够回报的恩德。

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所如:去往的地方。

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

1、“所……者”

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

例如:

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所重者:看重的东西;所轻者:轻视的东西。

②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所为者与所期者: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

③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缺少的东西。

④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愿意效忠的对象。

2、“所以”

“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

(1)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

例如:

①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

③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

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⑤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张中丞传后叙》)

(2)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如:

①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3)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

例如:

①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二)约数词: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

例如:

①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

虚词“诸”在大学语文中的种种用法,成考前一

08-09

标签:

“诸位”、“诸人”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词语,但是你有思考过“诸”的含义吗?为什么这里会用“诸位”来代替“各位”?不知道也不要紧,看了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1、合音词:

(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于”古音同“乎”)。“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

例如:

①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

②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③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④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

例如:

①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②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2、约数词: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

例如:

①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将军列传》)

成考不顺利需要调剂?那可不要只盯着名校来调

08-09

标签:

考试结束后,总是会有那么一部分人需要志愿调剂的。但是对于这些考生,小编想说的是千万不要只盯着名校调剂。不然的话,很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考生在选择调剂录取院校时,要结合自身实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最有可能被调剂录取的学校,而不能只盯着名校。

调剂录取机会只有一次,如果考生不考虑成绩,不切实际地选名校,就会白白浪费宝贵的录取机会。例如北京成招规定,调剂录取只能申请一所学校。因此选择调剂录取学校时,考生要以专业为导向。调剂录取虽然给了考生另一次机会,但不是百分之百会录取考生。在选择有限的情况下,考生率先考虑的应该是专业而非院校名气。毕竟,专业是否合适,会决定考生学业是否顺利,甚至影响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在选定专业后,考生再结合考试分数,尽量选择把握较大的学校。分数不占优势,还一味只盯着名校,落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调剂录取名额一般较少,竞争较为激烈。名校的剩余计划,还是看考生个人成绩是否满足,否则调剂录取时盲目选名校就成了陷阱。考生应当明白,学校审查调剂录取申请时,也是依成绩由高到低选择,报考人数增加,会使名校录取标准“水涨船高”。因而,与当初报志愿一样,考生不能盲目攀高逐热,要慎重选择,仔细权衡,以较大把握去报考院校。

名校固然是每个人都想去的,但是如果不是有非选不可的理由的话,考生们还是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准,保证之前的努力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