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专题频道广东自考5184栏目,提供与广东自考5184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1-20
写作文时“跑题”,是作文的大忌。因为作文只要抓住了主题,写的不是很差,就能及格。但是,如果一旦“跑题”,根据评分标准,只能给6分以下的分数。阅卷过程中,有些大作文写得很有文采,也比较有特点,但是无论怎么读,都无法从里面找出“新我”和“旧我”。经过评卷组讨论,只能划归为“跑题”。
另外,语言通畅、文采飞扬的文章比语言表达水平一般的作文容易“跑题”。这可能存在两种原因:一种是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为了在考试的时候能够让作文“好看”起来,采取了背范文的应考方式。背过了几篇文采不错的文章,到考试的时候,感觉有些沾边,就原封不动或者稍做加工就写上了。这样的文章,如果应考者文字驾驭能力还不错,有可能把背下来的文章修改成完全切合作文要求,“以不变应万变”。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很少存在的,因为如果这类学生的文字水平高,也就不屑于采用背范文的方法。所以,背下来的好文章用于考试,“跑题”就不难理解了。另一种作文的确是考生的“原创”,但是因为写作的时候“才思如泉涌”,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相反,写作思想干涩的学生,则只能绕着作文要求转,写不出好文章,但不致于“跑题”,更容易得到一个稍微满意的分数。
行文“曲径通幽”但应扣题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似乎是人人尽知的道理。许多学生在写大作文的时候,起的标题比较“耐读”。按理说,文题耐读,说明文章可能寓意深远,但是这样一个“耐读”的作文题目,在有限的阅卷时间里,如果不能让评卷人读懂真正的内涵,并且理解题目背后的意思,那么很可能就会被误判为离题。
其实,不只是标题如此,正文写作的时候也是这样,写作手法不能“太绕”,该点明主旨的地方要点明主旨。阅卷中发现有些答卷通篇只讲了一两个故事,故事讲完了,文章也结束了,没有一处指出故事的寓意以及与“新我与旧我”的关系。像这类作文,属于扣题、部分离题还是完全离题,就值得讨论。评卷者仔细阅读,并且加上自己的推理,或许能够判断出作文基本扣题。但是能够有足够时间“揣摩”原意、破解“谜底”的评卷者,毕竟是少数。
过度引申导致“离题”
大作文的话题是“旧我与新我”,但是有些答卷的题目竟然是《新中国与旧中国》,虽然都是新、旧对比,但是对比的主体从题目要求的“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的个人主体,换成了国家。虽然文章还算比较通畅,爱国之心也溢于言表,但是经过评卷小组的讨论,还是下了“离题”的结论。
这一“离题”现象可以归结为过度引申。许多学生的作文题目就是直接使用话题“新我与旧我”,缺乏个性和创新。但是,如果单纯追求独特效果,从题目要求出发引申过度,又容易导致“离题”现象的出现。
01-20
眼看着自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同学们是不是有些心慌慌呢?没关系,放宽心,小编告诉你:心态重要!同时,要学会利用近年来的真题来复习?具体做法如下:
独立做“近”的真题,有的放矢
何为近的试题,就是近几年内考试的试题,我们可以给自己规划一个复习时间段,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不能参考任何资料。按照考试规定的时间是为了模拟考试时的压力,以求客观的反映自己的水平。做完试题后,按照正确答案给自己判一下分,没有答案可以翻书自己找一下。如果在没有做过这份卷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模拟测试,说明笔试水平已经到达了考核标准。
分析题型,主动出击
做历年真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历年考试的基本题型、分值。自己容易丢分的地方,容易拿高分的题段。这些记录都非常重要,只有足够了解自己的弱项,才能做到临考不乱。然后依照章节把所有考过的题目一一列出,你会发现你的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原来有些章节天生就不适合出大题,只能用选择题考考,有些章节则是出题人特别重视的,每次都有大题出在这个章节。
通过分析出题规律,虽然不能完全推测出这次考试的题目,但有经验的同学还是可以把很多题目剔出重点的范围,就可以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
练后思考,找出症结
很多自考生在做完几套历年真题后,大部分都会有挫败感。因为备考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好。但是我们只有在认真做题后才能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在练习后,要主动的思考,然后把失分的地方找出来,以便更好的提升自己。
01-20
如何提高防护林体系造林质量
规划苗木处理管理
本文以靖边县的防护林建设为切入点,通过规划方案、苗木处理、后期管理等环节论证了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方法。
为了按地形地貌和不同立地类型合理配置林种,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使之形成有机联系的绿色综合体的防护林体系,这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林业部“三北”局和陕西省林业厅于2002年决定由陕西省林科所主持,在靖边县建立试验基点,开展黄土高原防护林体系示范林营造技术的研究。在总体规划设计通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经过两年多的造林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果。两年多来,共营造塬面防护林17300亩,沟壑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8513亩,成活率达89.50%。采用的树种达47个,其中针叶树种5个,灌木树种7个,经济树种17个,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总结推广了干旱造林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初步结果表明:试验区内各种防护林镶嵌配置;各林种、各树种布局合理;经济林比重增大;针阔叶造林面积之比为4.70:5.30,针叶树种面积增大,增强了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普遍实行了乔、灌结合,复层结构的立体林业有了新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合理的黄土高原与沙地的防护林体系新格局。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中,造林成活率是评价造林质量的基本的指标,因而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就成了当前林业生产中首先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实验站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搞好总体规划
1.1总体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黄土高原防护体系的营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体现科学性、综合性、示范性和实效性。从恢复和发展生态平衡出发,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区的自然优势,建立好的经济效益的农、林、牧的合理结构,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逐步走向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林业内部要以立地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为依据,科学地配置林种,相应地选择适生树种,加强植被建设,建立一个由带片网、乔灌草、防经用,长中短及林工商、土水林、名特优相结合的新型的立体林业格局,终实现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和社会效益大的目的,尽快为黄土高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起到示范指导作用。
1.2总体规划的方法
1.2.1资料试验区的地形图和行政图,了解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状况。
1.2.2踏查勾绘利用1/10000地形图进行现场勾绘,凡不同类型植被的、面积大于15亩的区域划为另一小班。
1.2.3小班登记对于所勾绘小班的土壤、植被、坡向、坡度、地形部位进行现场登记,对难利用地估出其所占百分数。
1.2.4土地利用现状的评价对于每个小班,分别进行各地类统计,统计出各地类的面积用比例,根据当地情况估评其合理性。
1.2.5小班设计按适地适树原则设计各林种、树种及其面积,根据土壤、坡度、坡面完整与否设计整地方式、整地规格及造林方式,造林规格、苗木规格等,并计算出各小班用苗量,用工量等。
整地方式有反坡梯田、水平阶、鱼鳞坑、水平沟、大中小坑穴等形式,由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坡度较大,坡面较小,一般都采用水平阶整地,在有些坡度很大,坡面太小情况下采用鱼鳞坑“品”字形整地,在塬面及沟边中一般采用坑穴整地方式。对于阔叶树种一般采用中坑穴,针叶树种一般为小坑穴,经济林树种采用大坑穴。
1.2.6规划的汇总根据各小班设计,分林种、树种统计其面积,分别统计乔、灌、草的面积,统计农、林、牧的面积,针叶树与阔叶树的面积,总用工量。各树种的用苗量,总用苗量,拟定各年度造林任务。
1.2.7育苗规划根据各年度任务及总体规划要求,进行育苗规划。确定各年度育苗的树种、面积、用种量、用工量等。
1.2.8各年度造林作业设计根据当年任务及苗木准备状况安排生产,拟定实施细则,分别小班,确定小班面积、树种、整地方式、整地规格、造林方式、造林规格、用苗量、用工量等内容。
2提高造林质量的具体方法
2.1保持苗根完整和湿润
苗根是苗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掘苗时保持苗根完整和湿润,是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基础,一般树种须根较多,失水较快,特别是针叶树失水更快。据我们测定,侧柏苗在日晒3h后,根系含水率降低21.70%,茎杆降低14.10%,叶子降低5.20%。因此,保护根系是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2.1.1认真假植对于所有苗木在造林前都应进行开沟假植,埋好土,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并经常浇水,保持苗根湿润,2002年春从榆林外调的河北杨苗假植了一个月,由于每隔2~3d浇1次水,使成活率仍达92.70%。
2.1.2外调苗木的包扎运输对于外调苗木,为防止路途远失水过多,采取包扎运输,阔叶树要用篷布盖严运输,针叶树要沾浆,包扎。
2.1.3浸泡处理就是将苗木成捆置于水中或其它溶液中,使其充分吸水,既可补充水分,又可保持本身水分平衡,增加造林成活率。2002年春,我们将陕林1号杨用水浸根后栽植,成活率提高4%;园柏提高21%;油松裸根苗浸水、浸N、P,K,1%盐水中,造林成活率达88%~95.80%,臭柏浸泥浆造林成活率达92%,比未浸泥浆的提高52%,侧柏沾泥浆后成活率达82.80%,比不沾浆提高11%。
01-20
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研究综述
农田防护林;生态环境;环境效益
综述了农田防护林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认为农田防护林对农业生态环境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降低风速、调节气温和湿度、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及水文等方面能产生良好的效益。近年来,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已成为与人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0个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防护林建设,50年代前苏联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以及70年代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无不是为维护生态和粮食安全而采取的应变措施。综观农田防护林领域的研究史,前苏联、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等。
本文重点综述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包括风速、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象指标,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等水文指标及改良作用、保护作用等土壤指标。
防风效应防护林体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是通过防风作用体现出来的。由于林带改变了气流结构,削弱了风的动能,从而使通过农田林网的风速降低。在林带背风面有效防护范围内,可使旷野风速降低30%左右。如张掖市年均风速1991~1995年与1971~1975年相比降低了38%;三江平原垦区7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风速降低2.96%,80年代比60年代降低14.93%;“三北”防护林体系由于明显地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因而产生了明显的防风效应,造林后风速平均降低20%左右;新疆和田绿洲内实现农田林网后,1981~1985年的平均风速较绿洲以外和田机场降低了1.15m/s,较1980年以前本地年平均风速降低了0.42m/s。绿洲内林网防护下的小麦田风速较绿洲以外的砾石戈壁降低了58.1%~71.0%;海涂农田防护林林网内的棉花生长环境多年实测与对照点相比平均降低风速38%。据中国林科院、山西省林科院调查:晋中农田防护林带能降低风速30%~40%;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内风速比对照点低32.9%~47.7%,可见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益还是十分明显的。
温度效应林带防风效应的直接后果是削弱了林带背风面的能量交换,改变林带附近热量收支各分量,从而引起空气温度的变化。林带对大范围的空气温度的影响表现出季节性变化,春秋季有增温作用,平均增温0.5~2.0℃左右;夏季具有降温作用,平均降低6~10℃左右;冬季有升温作用,幅度为1~3℃。瑞士的N覿geli指出,林带间夏季平均温度比空旷草原低,而冬季平均温度较高。瓦西里耶夫的研究资料表明,在炎热的夏季,有林带保护下的农田能降低温度2~6℃。B.B列捷夫的材料表明,林带一般能降低温度0.6~1.8℃。晋中农田防护林夏季能降低气温1~4℃。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内冬季气温比无林网区提高0.5~1.0℃,夏季气温降低0.6~1.4℃。据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气温上升42.2%,平均增加0.9℃。
湿度效应由于林带降低风速,使林网内气流交换减弱,蒸发量减少。因此,产生明显的增湿效应,一般可提高相对湿度5%~10%。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2%,林网内空气湿度平均增加30%左右,蒸发量减少10%左右。在三北地区由于湍流交换减弱、风速降低等原因使得被防护地区的蒸发量平均降低14%左右,林网内相对湿度较空旷地高6%~10%。晋中受林网保护的农田,近地面相对湿度高于旷野3%~5%,有的高达10%~20%。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立后相对湿度比无林网区提高7.1%~20.5%。在江汉平原垦区,4~11月的平均相对湿度,林带内比林带外高5%。
水文效应由于树冠对雨雪水有截留作用,因而能延缓地表水径流速度,增加降水的渗透性,从而使地表径流减少,也减少了泥土的流失和河渠泥沙的淤积,产生很好的水文效应。农田防护林的水文效应主要表现为减少径流、减少蒸发量。经对林网内的棉花生长环境多年实测与对照点相比,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26.9%,20~40cm土层平均提高30.42%,水分蒸发量减少37%,日平均提高空气相对湿度28%,减少地表径流90%左右,50%~80%的雨水得以渗入地下,不易形成水土流失。前苏联的Levin的观测结果是,有林带保护的休闲地蒸发量比空旷草原减少1/3,有林带保护的冬小麦地土壤蒸发量比空旷草原低2倍。朱德华认为,林网减少蒸发21%,马国骅观测到5~10月林带可减少蒸发12.2%~27.8%。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年平均降水量增加6.1%。林网化后的绿洲水分蒸发减少58.3%。在干热风危害的5~6月,丰县林网内的蒸发量比空旷区降低12%~25%;在棉花生长的6~8月,沿海林网内的蒸发量比空旷区降低4.5%~10.3%。晋中农田防护林林网内的土壤蒸发比旷野减少21%左右。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的建立使土壤蒸发量平均减少27.4%,作物蒸腾平均减少34.1%。
净化空气林带具有吸收二硫化碳、释放氧气、杀菌等益处。据科学测定,1hm2阔叶林每天大约吸收1t二氧化碳,相当于1000多人的呼出量,同时生产氧气730kg,相当于970多人的氧气吸收量。树木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据测定,农村无林区每立方米细菌数目为3~4万个,而在林区只有55~400个,相差100多倍。防护林中许多树种还有吸收有毒气体及滞留、吸附、过滤烟尘污染的作用,如臭椿、旱柳能吸收二氧化硫,刺槐、银杏等有较强的吸氯气能力,其他如桑树能吸收铅尘,紫杉能吸收氟化氢等。空气中的尘埃除含有土壤微粒外尚含有细菌和其他金属性粉尘、矿物粉尘等它们会影响人体健康,树木的枝叶可以阻滞空气中的尘埃。据实测资料,在主干道路附近绿化林带中比无树空旷地带的降尘量减少23%~52%,飘尘量减少37%~60%。欧洲一些树林的尘埃阻拦率在5%~13%。另外,农田林网还有减少辐射、改善湿度、降低噪音等功能。
01-20
自考复习重点很关键,复习时要紧扣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抓住考点,强化热点,是考生朋友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1.形成知识结构
考前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创设新的知识结构来帮助自己理解和巩固知识点。复习时应使知识连点成线,联线成网。看书时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是先写出一章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纲要,然后自己在认真思考、填写各层次的知识点,进行一定范围的联系和比较,然后再看书核对、小结或者选几个典型的实例,让自己充分展开思维,后收拢知识点。
2.难点简明
某些章节内容在近学习中没有完全攻克或隐含的难点,随着复习时相关信息量的增大,难点暴露得更为突出。考前复习中若不着力解决,就会给未来的考试留下隐患,这期间的难点再不能精读细列,而应把难点具体化简明化、实用化。
3.疑点拓展深化
随着考前复习的深入,自己接触到的练习题多了,遇到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疑难点的问题也多了,复习中如何消除这些疑点也就显得很重要了。疑点的消除,一是拓宽知识面,消除知识间的“隔阂”,二是要深化知识点,澄清知识间的“是非”。疑点出自于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一知半解,若将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宽深化,则疑点自破。
4.重点内容联系具体事例
考前复习中,对重点再不能够“空对空”,而应立足于整个教材,将一些凌乱的基本事实置于某一重点内容的指导之下。多侧面进行联想,有利于加深对本质和原因的认识,一举两得。
5.分析考点
自学考试考查点的设置虽无一定的规律性,但考前复习中仍可以通过分析历年来的考查点,总结出这些考查知识的形式、角度、能力层次和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等方面的规律,并且总结出解决这一考查点问题的规律性的方法。应当指出的是,分析考查点不是消极地应付自考,而应以知识点的原理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对考查点解题方法的应用也应是引导自己运用原理形成思路,理解性掌握解题技巧,千万不能死记硬背套题。
6.自考超重要的就是坚持
每年广东地区都有许多的人参加自学考试,那么大家需要怎样做才能够在众多的考生之中脱颖而出呢?直接的方式便是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而良好的考试成绩与复习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大家在准备自学考试的时候,超重要的便是进行良好的复习。
由于在自学考试复习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人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不同的人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是不同的。在这些人之中,有的人会选择放弃自学考试,而有的人便会选择坚持下去,而只有坚持下来的人才有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在自学考试之中,坚持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没有坚持的复习下去,那么直接的表现便是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这样又怎么能够在后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呢?因此,如果大家打定主意要通过自学考试,那么便一定要无视任何的困难坚持下去。
7.自考复习计划的重要性
虽然相对于高考而言,广东地区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相对较少,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自学考试便比高考简单,毕竟自学考试的录取率也没有比高考高上多少。如果在考试之前没有认真的进行复习,那么终也会被无情的淘汰。因此,为了能够成功的通过自学考试,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便要非常的认真。
在人的骨子里头总是存在着一些惰性,因此在自学考试的复习过程中,人们极有可能由于复习的无趣而产生懈怠。为了避免懈怠的出现,大家在复习之初便应该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上的安排逐步的进行复习,稳扎稳打。
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而不得不暂时将复习搁置一旁,那么大家也要在之后的日子里抽时间补上,或者通过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来弥补前面落下的课程。